水·城·我们

作者:王崇臣,王鹏,魏训乐,王跃嘉,赵晨,付会芬,周坤朋,李晓玉

作品分类:文化传播类

简介:水·城·我们 一、创作思路 北京建筑大学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依托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水美北京”子课题和“北京水文化遗产”子课题),系统调研了北京16个区、209处水文化遗产点,其间拍摄图片1.4万余幅,积累文字40余万字,由此建立了一个详实全面的数据库,包括北京水文化遗产类型、历史文化、现状等基本信息。 自2012年依托“水美北京”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系统的调研了北京河湖水系基本状况,形成了北京河湖水系基础资料的汇编。自2014年依托“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及功能评价”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以什刹海水文化遗产重点,基于区域性遗产保护理论,提出了一套区域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理论,为其他区域水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相关成果获西城区民主参政议政调研报告一等奖,并以著作《什刹海水文化遗产》形式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依托“北京水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库项目,开展北京水文化遗产的调研及保护历史。组织团队在两年内系统调研北京16个区、209处水文化遗产点,其间拍摄图片1.4万余幅,积累文字40余万字,由此建立了一个详实全面的数据库,包括北京水文化遗产类型、历史文化、现状等基本信息。基于前期数据库的构建,团队构建了系统的水文化宣传教育体系:开通了北京水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库网站、公众号、微博;开发了定制了公益宣传短片,并在线下举办水情教育、《水之困》等系列主题活动,出版了《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主题展图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系列书籍;在第17届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2017中国设计节等举办了多场“北京水文化遗产主题展”。 上述研究成果在《北京日报》、《劳动午报》多次刊发,并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北京电视台、凤凰网、青年报等各大媒体,以及区政府、区政协等相关机构的都对团队成果进行了报道关注。完成水美北京、北京水文化遗产两个特色资源库项目并建成两个网站。所指导的研究生周坤朋凭借水文化方面的突出工作于2018年被评为“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研究团队已经为北京建筑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北京水文化》(王崇臣教授、王鹏高级实验师、赵晨博士主讲,已经开设3年)并且为北京市一些中小学校提供通识课教学工作。团队在北京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力的推动了北京河湖水系的保护与水文化的宣传推广。 指导学生以北京水文化遗产为内容获得首都挑战杯一等奖和国家挑战杯二等奖。周坤朋同学因在水文化方面的杰出工作被评为“北京青年榜样”。研究团队已经为北京建筑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北京水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并且为北京市一些中小学校提供通识课教学工作。王崇臣教授和周坤朋同学在BTV青年频道与著名建筑遗产保护专家王世仁教授一起做题为“让古都焕发新的光芒”的电视节目,讲述了团队在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视频“水·城·我们”旨在通过前期该项目主要成员的诉说,将我们从事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娓娓道来。追忆“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水乡北京”的过去,正视北京生态环境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日新月异的现状,并展望北京成为“宜居之都”的未来! 二、制作流程 通过采访的形式记录北京建筑大学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从事北京水文化及北京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三、主创人员 王崇臣 北京建筑大学 王 鹏 北京建筑大学 魏训乐 北京汉谊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王跃嘉 北京汉谊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赵 晨 北京建筑大学 付会芬 北京建筑大学 周坤朋 北京建筑大学 李晓玉 北京建筑大学

(当前大众投票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