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分类:文化传播类
简介:昌平区是北京市所辖十六区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数千年来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舞台,被誉为“京师之枕”、“股肱重地”。风雨激荡的发展历程,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奠定了昌平在北京史上的地位。 雪山、张营等地的考古挖掘证实,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在昌平大地上留下了活动足迹,拉开北京地区早期人类文明史的帷幕。燕山一线作为我国传统的农牧交错带,中原汉族代表的农耕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代表的游牧文化,在这个地带汇聚交流、彼此融合,处在燕山南麓的昌平为此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同期声: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所 研究员 王岗 从整个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的情况来看 以长城为界 分成两大块不同的文化区域 长城以南 这一块就是叫做农耕文化区域 长城以北的区域 它是以畜牧业生产作为主要生产方式 因为大家都知道 农业生产是比较有保障的一种生产活动 畜牧业生产当时的生产力比农业生产要落后一些 所以在草原地区一旦发生了灾害 就给游牧区域的人民的生活 带来直接的威胁 那么这些游牧区域的人 他就要往农耕区域来移动 这样就会发生冲突 所以长城建筑 它就是农耕区域的政权 为了抵御游牧部落的民众的南下 而修筑的这么一条防御线 那么昌平正好位于这个防御线上 所以在北京地区 昌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为了保卫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曾多次通过战争、对抗的方式解决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但最终都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追随着辽南京、金中都建设的步履,位于大都和上都之间的昌平,成为元朝皇室及权贵们两都往来的必经之地,地位逐渐上升。到了明代,皇家陵寝选址在天寿山,推动昌平的历史进入了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 同期声: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所 副所长 王建伟 到了清代之后 虽然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 但是满族人对明朝的皇帝也是非常地敬重 那么还有一个 尤其是在清末的时期 昌平是北京与西北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那么当时从北京出发 经过昌平到张家口 再到现在的蒙古国的库伦 就当时的外蒙 这是一条重要的商道 不论是汉唐时期的军事重镇幽州,还是此后由陪都上升为国家首都的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昌平这里始终是北京的北方门户及其军事防卫体系上的关键一环。到了今天,作为北京唯一一个与“三个文化带”都有密切关联的区,昌平区承载着“刚柔并济、山水相依”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历史,书写着独特的发展篇章。 主持人2: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暴力手段与极端途径,这些与近代西方列强与亚洲邻国对中国的侵略具有本质的不同。当历史的脚步进入18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向外扩张,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昌平也面临着极其深刻的危机。 这里是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公园,位于龙山东麓,昌平区城南街道化庄村东,这里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源。循龙山山路盘旋而上,可以到达山顶的“都龙王庙”。“都龙王庙”始建于元代,后世几经修缮,得以保存至今。2018年,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原区文委)接管白浮泉遗址,工作人员在对文物进行巡视时,注意到都龙王庙的城砖上这些斑驳的外文刻字。 同期声: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大运河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叶建伟 我们现在站在都龙王庙门前的影壁墙前 大伙可以看到 在这影壁墙的一些砖上 密密麻麻地刻了一些个外国的文字 据我们了解 在这堵影壁墙上以及在龙王庙的墙上 刻着大约是应该是有六国文字 其中有的是国名 有的是人名 但是具体的人名我们现在还不能够 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 同时还刻着很明确的公元纪年 其中有1904 1905还有1906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时间年限 也根据这个时间年限 我们推算出 有可能是当年的八国联军这些个侵略者们 到咱们白浮泉遗址 都龙王庙这来以后 所刻画的一些个遗迹 当年可以说八国联军对咱们中华民族犯下了很大的罪行 据《义和团史料》记载:“昌平州联军过境勒索银3000余,并将道州各署焚烧。”在《直隶各府州县教案赔款案册》中记载:“昌平州:天主教案赔银4万两”。从史实中看出,昌平人民在生活困苦的状况下,又陷入苛刻的赔款剥削中。 同期声:昌平区委党史办公室 副主任 李晔 1840年以后的昌平社会 和京郊其他地区一样 一方面交织叠加各种矛盾冲突 同时也孕育着革命的星火和萌芽 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 随着外国资本的注入 那么京郊农村的土地兼并 逐渐加剧 大量的贫苦农民丧失土地 同时小生产者 失业破产 那么小手工业者资不抵债 这样就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是社会动荡 社会矛盾加剧 二就是民族矛盾上升 三是阶级矛盾也在不断上的尖锐 主持人3:战争的炮
(当前大众投票 138)